你说一个人要走到多远,才会决定什么都不选?张发奎那年已经七十多岁,坐在香港湾仔的老宅子里,一壶茶,几片橄榄。
北京来人了,带着一张破旧的老照片,照片上,他和叶挺、白崇禧、李宗仁并肩而立,年轻、坚定,满脸都是风霜和信念。
来人把照片摆在桌上,等他表态,他看了半晌,最后说了一句:“照片里的人都走完了,就我一个还在。”
然后他写了一封回信,字句不多,只有一句话:“我两头都不去,就在香港养老。”这一句话,传回北京,也传回了台北,两边都沉默了。
为什么一定是张发奎?
那年是1957年,张发奎彻底把话说死了,可你要是把这事往前倒30年,谁能想到,这个北伐铁血将军,最后会选了个谁都不靠的结局?
故事得从1925年说起,那年,张发奎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军长,军部设在广州,他带着队伍一路北伐,打得干脆、狠辣,叶挺和贺龙都是他手下合作过的军官。
那是个讲理想的年代,孙中山主张“联俄联共”,他也支持,他没太多政治算盘,打仗是打仗,革命是革命。
周恩来为什么后来老是盯着张发奎?就因为这段历史,北伐时期的第四军,后来被称作“铁军”,而张发奎,是这支铁军的旗手。
他不是那种一战成名的将领,但在关键节点上,总能打出结果,叶剑英后来对人说:“张老总是个硬人,早年我们都服气。”
抗战八年,他守在粤北山里,1937年,日本人打到南方,张发奎升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,指挥部设在粤北山区。
那年他已经45岁,没什么雄心了,干脆一头扎进山里跟日军干,日军的情报里多次提到:“第四战区压力甚大”,打得最狠的几场仗,张发奎都亲自指挥。
你说他是不是抗日名将?他是,可惜的是,他打得再好,也挡不住国民党内部的猜忌,他不靠蒋介石,也不听李宗仁。
四战区打完,他没等到奖赏,反而被调职,但他没说话,收拾东西就走了,周恩来总理对这事记得很清楚。
后来谈到统战对象,他点了张发奎的名字,说:“这人有骨头。”1949年,解放军快进广州了,叶剑英托人捎话给张发奎:“回来看看,岭南变了颜色。”话说得不重,带着几分试探。
两边都不去
张发奎住在香港九龙,租了个小别墅,那几天他天天站在阳台上抽烟,看着对岸的广州城,礼炮声响起的时候,他没说话,只是把烟掐了。
他没回,也没投奔台湾,这个决定,谁都看不懂,有人说他在观望,有人说他在算计,但其实,那时候的张发奎已经做了决定,他不想站队。
蒋经国来信,他看都不看就扔了,1950年,蒋经国在台湾重整旧部,亲自给张发奎写了封信。
信里写着:“先生昔日肝胆相照,盼君共襄党国大业。”信到了香港,张发奎看都没看,直接扔进了垃圾桶,对身边的随从说了一句:“党国情分,我已经尽了。”
他不是赌气,他是真的不想再回头了,周恩来总理也来信,但他一直不回,同一年,北京方面也动了心思。
周恩来总理启动了统战方案,找到了张发奎当年的老部下李朗如,让他写信,李朗如写得很含蓄:“老总,广州变了味道,值得你看看。”
信发出后,像掉进了海里,张发奎没回,也没提起,过了不久,何香凝也来了封信,信里话说得重了些,对国民党旧部有些批判。
张发奎看完,脸色变了,他对家人说了一句:“要是回去了,怕是要被上课。”李济深、蔡廷锴都来劝,他还是不动。
后来周恩来换了策略,他找到了李济深,让他写信,李济深是张发奎的老上级,写得很诚恳:“老弟你若不放心,可先到广州养养神。”
张发奎动容了,信一直夹在他的书里,纸都发黄了,他没回信,但谁都看得出,他犹豫过。
1956年冬,蔡廷锴亲自登门,带了一瓶家乡米酒,两人聊了三个小时,全是当年打仗的事,临走前,张发奎说:“我这把年纪,不折腾。”话说得软,但意思很硬。
1957年,他放下了紫砂壶,说出那句定音的话,1957年夏天,张发奎通过“李兄”带话给周恩来总理:“我两头都不会去。”
这句话成了他的立场,程思远最后一次去香港,给他带了一张老照片,那张北伐合影,他看了很久,说:“照片里的人都走完了,就我一个还在。”
他没哭,也没笑,只是写下那句:“我两头都不会去,就在香港养老。”周恩来总理看完信,沉默了很久,最后只说:“尊重他的选择。”
不过也有人劝他去美国养病,他笑了笑:“一旦漂洋过海,魂都找不到栖身处。”他留在了香港。
每天清晨,他沿浅水湾走半个小时,回来后,泡一壶茶,翻开《资治通鉴》,朋友问他后不后悔,他摆摆手:“战场上后悔无用,退下来更无用。”
周恩来没再派人来,台北那边也沉默了,他们都知道,张发奎已经彻底说了再见。
1980年3月10日,跑马地养和医院,张发奎走了,凌晨一点多,没说话,也没交代什么,讣告上写的是:“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、抗日名将。”没提政党,也没写立场。
台北送来花圈,北京送来挽联,两束花,隔着海,送给一个谁都没站队的老兵,有人说他是明哲保身,也有人说他是自断退路。
我倒觉得他是活明白了,打一辈子仗,到头来,他选了一条最难的路——不靠谁,不投谁,不说话,也不表态。
他不是怕,而是倦了,他说:“我两头都不会去。”这句话,不是拒绝,而是放下,他不是不爱国,他只是把一生的爱,都留在了那个没有颜色的香港清晨里。
信息来源:抗日名将张发奎(1896—1980).始兴县人民政府 2015-03-19
千层金配资-千层金配资官网-全国炒股配资-在线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